About Me

My photo
歡迎來信 dskuo77@gmail.com

Friday, December 13, 2013

行為經濟學裡一些有趣的現象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至下列網頁按〝like〞,以後就可以較快得知此部落格的新動態。 謝謝!   - Feb 21, 2017     https://www.facebook.com/gliding.cloud


傳統的經濟學,通常會把個人假設成是「純理性、會去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行為者。可是一些經濟學者也注意到,至少是在個人的層面,人類的經濟行為在一些方面會有傾向偏離這個「純理性、會去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模式。如果我們瞭解這些「非利益最大化」的傾向,不但可以減少自己陷入這些傾向的機會,還可以在一些經濟交易中洞察對方的弱點。下面是幾個這些「非利益最大化」的傾向: 

一、 Myopic preference:  Myopic」是「近視的、短視的」的意思。研究人員發現人們常常對近期的損益,比遠期的損益要重視得多。譬如說:在面對下列選擇的時候:「A:今天拿到1000元,B3天後拿到1100元」,比較多人會選A。但是在面對下列選擇的時候:「A100天後拿到1000元,B103天後拿到1100元」,則比較多人會選B。其實這兩種選擇在數學上是相似的,除非市場的利率高達每三天 10%(大約相當於年利率 1200%,不計複利。),否則數學上兩種情況都應該選B 但是因為事件發生的時間距離現在的遠近不同,人們的反應就不同,而且事件的時間點越接近現在,這個效應就越強。
 

如果用圖來說明,在金融市場上,對未來資產收付的〝每單位時間折現率〞(相當於是利率),在短期內是相對穩定的。如果未來收益的取得日期較遠,則〝每單位時間折現率〞通常會小幅上昇,其曲線大致如圖示。但是在myopic preference 的情況下,形同對接近現在的那幾天欲求特別高的〝每單位時間折現率〞,然後隨著時間急速下降,其曲線和金融市場的曲線有顯著的差異,所以如果自己下意識裡的 myopic preference 太強,往往會錯過一些現實世界裡的機會




二、 Reference and Framing Effect:人們對所收到的資訊的評估,常常會受到該資訊如何被呈現的影響。假設有兩位醫師和病人建議同一個手術,甲醫師說手術有 80% 的成功率,而乙醫師說手術有 20% 的失敗率。通常甲醫師的病人比較會去接受醫師的建議,雖然兩位醫師說的是同一件事。同樣地,在人們的經濟行為裡,強調可能的收益,會比強調可能的損失來得有吸引力。「半杯滿」和「半杯空」雖然在數學上是同一回事,可是給一些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三、 Status Quo Bias and Endowment Effect:在不少情況之下,人們常會喜歡維持現狀,而排斥改變。(「Status Quo」是拉丁文裡的「現狀」)譬如說,除非原來就不喜歡那樣獎品,否則在發獎品的年慶聚會中,大部分人會傾向保有自己原來得到的獎品,而不太會主動去交換其他價格相近的獎品。又譬如說,如果甲店漢堡列為基本的購買品,而薯條列為可選的附加品,但是乙店把〔漢堡加薯條〕列為基本的購買品,不過顧客可以指定不要薯條而得到折扣,那在乙店購買〔漢堡加薯條〕的顧客比例,通常會比在甲店高。
 
學者設計實驗去比較擁有某件物品的人,願意出讓該物品的價格,和沒有這件物品的人,願意購買該物品的價格(在非討價還價的情況下)。結果發現前者比後者要高出很多。這種現象,被稱為 Endowment Effect(持有效應)。它和前述的 Status Quo Bias,有類似的成因。
 
四、 Probability Distortion 在純理性的狀況之下,人們對於事件的重視程度,應該和該事件發生的概率成正比。所以如果我們把重視程度(比重)和概率來作圖的話,應該得到一條直線。可是研究人員發現並非如此,人們傾向於過度重視低概率的事件,只要發生概率不是零(保證不會發生),人們就會給它高出發生概率高不少的比重。換句話說,人們會為了不太可能發生的事情而過度焦慮。另一方面,人們又傾向於不夠重視高概率的事件,只要發生概率不是一(即不保證一定會發生),人們就會給它低於發生概率不少的比重。換句話說,只要事情有一點可能不會發生,人們就常常會心存僥倖,而不嚴陣以待。這樣的Probability Distortion,在附圖裡可以用曲線B來代表。在這樣的曲線之下所產生出來的經濟行為,常常不會對該個體帶來最佳的效益。

 
五、 Herding Behavior:「Herd」是指獸群,或是趕牛、羊群的動作,所以「Herding Behavior」意指「盲目從眾」的行為模式,我想大部分的朋友對此現象都不會陌生。它不僅經常出現在社會行為裡,也經常出現在經濟和財務的領域裡,Marketing(行銷)的策略更是經常利用這種現象。
 
「盲目從眾」的行為模式雖然有些好處,但是常常會把個人誤導到對他/她並不適合的方向,同時也會大幅增加市場的不穩定性,加深對個人的經濟傷害。歷史上幾次經濟危機裡,都可以看到「盲目從眾」的行為模式在推波助瀾。

有趣的是,有研究顯示,在下決定是否從眾的當兒,從眾的個人,其大腦裡面 Amygdala 杏仁體)區域的活動程度比不從眾的個人要來得強。Amygdala 在大腦裡扮演了數種角色,其中一個重要的角色是情緒的產生及處理
   
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了「行為經濟學」裡,所見到的幾個比較明顯的個人現象。當然還有更多的現象值得探討。不過,希望這一點分享,已經能夠幫助大家免於蹈入不少陷阱裡面



 
附記: 由於右方 Archive 只能列出最近一百篇文章,所以我把其他的三十多篇文章的標題及連結列在一個稱為「文章列表的第二頁」的網頁上。如果您有興趣瀏覽那三十多篇文章,歡迎點選下方的連結。
 
文章列表的第二頁  http://dison-kuo.blogspot.com/2013/12/more-articles.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