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Me

My photo
歡迎來信 dskuo77@gmail.com

Friday, December 13, 2013

愛琴海之旅 (二十七) 伊斯坦堡Istanbul (三) — 從突厥汗國到伊斯坦堡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至下列網頁按〝like〞,以後就可以較快得知此部落格的新動態。 謝謝!   - January 30, 2018  facebook.com/gliding.cloud





            相信不少朋友聽說過:遠在愛琴海域建立鄂圖曼帝國的土耳其人,與漢民族其實有很深遠的恩怨情仇。


讓時光倒流至西元 550年左右,正當中國南北朝末年,在中國北方及西北方的草原,崛起了一股新興的勢力,就是大家熟悉的「突厥」。突厥與漢朝時期匈奴的承續關係,學術界尚未定論,倒是像「敕勒」、「柔然」這些草原部族,和突厥早期歷史的關係比較清楚。突厥原為柔然之下的一個部族,它自立起門戶,是在西元 552 年,其首領「土門」率眾擊潰柔然,建立起汗國,自稱為「伊利可汗」,成為漠北草原的新霸主。時為中國南北朝的北齊和梁朝,比隋文帝篡北周、滅陳朝、統一中原要早了三十多年
 
在中國從南北朝的紛爭局面進行統一的那幾十年,突厥汗國迅速成長,成為亞洲草原的霸主。不過在 584 AD、其第四任的可汗去世之後,汗國繼位的爭端引發了一場多方面的內戰。內戰的結果,是突厥汗國一分為二:現今的外蒙以北地區為「東突厥汗國」;現今的哈薩克斯坦共和國 Kazakhstan)地區,則為「西突厥汗國」。隨後東突厥汗國的勢力,繼續向東擴張至現今的東北以北地區,成了隋、唐兩朝的北方大患。而西突厥汗國的勢力,也繼續向西擴張至現今的高加索山地區。

 
唐太宗即位之後,即致力於與東突厥汗國的抗爭。除了以貞觀之治富庶國力之外,在外交上他與藏族的吐番媾和,以便集中兵力於北方。在軍事上他戮力發展漢族過去不太重視的騎兵,以適應與突厥的作戰方式。同時,西元 627-629年漠北大寒,顯著地削弱了東突厥的國力。西元 630年,唐軍在名將李靖等人的率領下(不是「封神榜」裡面的李靖),大敗東突厥軍隊,東突厥汗國隨即潰亡,只剩下「薛延陀」等向唐軍倒戈的支部落,在唐朝的監視下茍延殘喘。
 
            西突厥汗國其實一開始並未造成對唐朝的直接威脅,也和唐朝時而保持聯盟。但是後來唐朝想向西域發展時,兩者還是有所衝突。於是唐高宗在西元 657年,趁西突厥內政不穩時,派大將蘇定芳將西突厥汗國消滅了。
 
            在西元 679年,一些突厥汗國的殘部脫離唐朝的掌握而獨立,史稱「後突厥汗國」。它延續至西元 777年,被同屬突厥文化的回紇汗國(後代為今天的維吾爾人)所消滅。
 
            以前常聽說:突厥人是在被唐朝擊敗之後,才向西遷徙。其實在西突厥汗國時期,突厥勢力就已經達到裡海與黑海之間的高加索山了。之後的再延伸至土耳其半島和君士坦丁堡附近,已經不是很長的遷徙了。


 
            「突厥」一詞,一開始是有比較單純的血緣意義。但是當突厥勢力大幅擴張時,與當地人的通婚與融合,讓「突厥」一詞也部分包含了語言與文化上的意義。當「突厥汗國」的政治體消滅之後,其散居各地的遺民,還是承續了突厥語言體系與文化,繼續存生存發展。他們有的、或有時組成自立的國度,有時則暫且為當地強權服務,侍機而起。像中國、波斯、回教哈理發國、和蒙古帝國,都曾經用過不少突厥軍人及文官。譬如說,稍早提到的回紇汗國,就曾經在唐朝平定安史之亂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又如蒙古帝國的各個汗國陸續衰亡之後,唯一能夠繼承蒙古帝國遺輝的「鐵木兒帝國」(Timurid Empire),以及其繼承者、佔領大部份的印度半島長達三百年的「蒙兀兒帝國」(Mughal Empire),其實都是突厥人的後裔。
 
            這些突厥文化的後裔,在漫長的歲月中,有些被其他文化同化,但是也有不少固守其語言文化傳統至今。在今日,還保持以突厥語言文化為主要傳統的族群,總人數超過 1.7億人,多過俄羅斯或日本的人口。其中比較主要的族群有土耳其人(Turkish people)、哈薩克人(Kazakhs)、烏茲別克人(Uzbeks)、維吾爾人(Uyghurs)、亞塞拜然人(Azerbaijanis)、土庫曼人(Turkmen)、克爾吉斯人(Kyrgyz people)……等等。
 



        西突厥汗國滅亡之後,繼承突厥文化傳統的許多小國,在從新疆到中亞的區域輪流地此起彼落,族繁不及備載。其中和後世突厥裔的兩大帝國(塞爾柱土耳其帝國–Seljuk Turkish Empire 和稍晚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比較有關係的,是處於裏海以東的「Oghuz」(烏骨斯人)。烏骨斯人曾經於西元750-1055 年之間,在裏海東邊建立了一個國家。這個國家被其他突厥族群滅亡之際,其貴族之一Seljuk beg的後人率眾往西遷移,建立了最盛期東起貝加爾湖、西至土耳其半島的大帝國,也就是「塞爾柱土耳其帝國」(Seljuk Turkish Empire),期間是西元1037-1194 年。此一帝國吸收了大量的波斯文化及制度,為突厥文化注入了新的力量。

        另外與烏骨斯人幾乎同時,從西元 650 969 年,在裏海與黑海之間也有一個突厥裔建立的 Khazar Khaganate (可薩汗國)。這是在西突厥汗國之後、塞爾柱帝國之前的那段空檔期間裡,最強大的突厥裔國家。
 
 



            塞爾柱土耳其帝國在後期,面對了歐洲基督教國家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十字軍東征,再加上其內部的分裂,而開始衰弱。它在西元1055 年左右,被另外一個突厥後裔國「Khwarezm」(花剌子模)所滅,不過花剌子模不久之後就遭逢蒙古的西征而滅亡。在蒙古勢力橫掃歐亞的那大約一百年期間,幾乎沒有國家可以倖免,各突厥族群也得採取低姿態,成為蒙古的附庸國。
 
            當蒙古的勢力逐漸衰弱之後,各地的突厥族群也逐漸復甦。其中以在土耳其半島西半部、直接面對拜占庭勢力的鄂圖曼部族最為成功。他們也是前述的「烏骨斯人」的後裔,不過和「塞爾柱帝國」的統治者,分屬不同的部族。
 
            當鄂圖曼部族興起時,東羅馬帝國已經衰弱了,衰弱的主因包括了回教勢力的強大,帝國宮廷的內鬥、以及第四次十字軍對君士坦丁堡的破壞劫掠。不過它還保有巴爾幹半島的南半,和土耳其半島的西端。西元1301 年,鄂圖曼與東羅馬帝國進行了一場決定性的戰役(Battle of Bapheus),結果東羅馬帝國大敗,損失了土耳其半島西端的領土,也耗盡了帝國僅剩的軍隊。從此,東羅馬帝國只能靠僱用傭兵來茍延殘喘了。諷刺的是,在有些東羅馬帝國的內鬥中,內鬥雙方都僱用突厥裔的傭兵,這讓鄂圖曼很容易就滲透進東羅馬帝國在巴爾幹半島南半的腹地。到了西元1395 年,東羅馬帝國就僅剩下君士坦丁堡及其周邊的彈丸之地了。
 


            不過此時,東羅馬帝國得到一個喘息的機會:蒙古帝國的殘餘勢力在鐵木兒 Timur)的領導之下,在鄂圖曼蘇丹國的東方建立起一個強大的鐵木兒帝國(Timurid Empire,試圖重振蒙古帝國的光榮。在西元1396 年,鐵木兒忽然因為細故而西進,大敗鄂圖曼蘇丹國。幸好他志在東進中國,並沒有乘勝向西追擊,鄂圖曼蘇丹國才沒有徹底覆亡,不過已經元氣大傷了。後來經歷了三任英明的蘇丹,和數十年的勵精圖治,才又復興過來,而於西元1453 年攻下了君士坦丁堡,結束了茍延殘喘的東羅馬帝國,也為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揭開了序幕


附記: 由於右方 Archive 只能列出最近一百篇文章,所以我把其他的三十多篇文章的標題及連結列在一個稱為「文章列表的第二頁」的網頁上。如果您有興趣瀏覽那三十多篇文章,歡迎點選下方的連結。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