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Me

My photo
歡迎來信 dskuo77@gmail.com

Friday, December 13, 2013

愛琴海之旅(四) 雅典衛城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至下列網頁按〝like以後就可以較快得知此部落格的新動態 謝謝!   Dec. 3, 2014
https://www.facebook.com/gliding.cloud



整個希臘境內的旅遊景點,大概沒有比雅典衛城更有名氣的了。令人婉惜的是,它在兩千多年前放射出來的光芒,雖然照亮了當時的雅典,但也加速了這個偉大城邦的衰亡。

衛城的希臘文原名是〝ἀκρόπολις〞, 轉錄為拉丁字母則是〝Acropolis〞。 其中〝polis〞是〝城邦〞,而〝acro〞則是〝高處〞、〝頂點〞的意思,所以我並不知道為什麼在中文裡靣,〝Acropolis〞會被翻譯成〝衛城〞。

雅典市區有七座山丘,衛城並不是最高的。但是衛城最像一塊台地,而且頂部的平坦區,東西大約四百公尺,南北大約一百多公尺,可以容納一個小村落。所以我個人猜測:當初這個地區的人類開始形成聚落的時候,可能是先從這塊台地開始。後來人口逐漸增加,聚落也靠著衛城向外擴展,而衛城就逐漸轉變成為政治和宗教的中心了。 之後希臘世界經歷了一輪的興盛、衰落、和復興,到西元前550年左右,雅典成為希臘世界的明星時,衛城已經主要是一個宗教聖地了。連雅典的政治單位,都移到衛城半山腰的 Aeropagus ,和山腳下的 Agora 去了,不過市中心區一直沒有離開衛城附近。直到今日,雅典市的市中心點——憲法廣場,離衛城也只有數百公尺。
 
當西元前480年波斯軍隊攻入雅典時,衛城上原有的宗教建築被破壞殆盡。但是雅典人收復失土之後,並沒有馬上進行重建。傳說雅典人在與波斯作戰時立下了一個誓言:如果不能永久性的驅逐波斯人,就不重建衛城。這個傳說的真實性,還有待證實。不過在西元前450年之後,雅典人開始計畫重建衛城時,波斯人的威脅的確已然遠去了。也因為這幾十年的延遲,希臘地區的建築及雕塑藝術更加成熟了,衛城的重建也得以成為人類藝術史上的一個高峰。

然而這朵人類藝術史上的奇葩,也埋下了雅典急速衰亡的種子:在西元前480年波斯大舉入侵之後,雅典就聯合了好幾個希臘城邦,成立了一個叫做 Delian League 的軍事聯盟,來共同抵禦波斯的再度入侵。聯盟的成員可以選擇貢獻金錢、或是貢獻船隻及軍隊,後來大部份的成員都選擇貢獻金錢,而主要由雅典來提供船隻及軍隊。 這些款項,原來是存放在一個共同的宗教聖地Delos島上,後來因為安全的考量,而把金庫移到了雅典。 到了西元前450年之後,波斯入侵的威脅已經消失了,雅典的執政者 Pericles就開始把金庫裡的款項轉用來建設雅典,特別是重建衛城。此舉引起了一些聯盟成員的不滿,想要退盟,但是又被雅典拒絕。再加上其他雅典跋扈的舉止,於是一些反制雅典的力量,開始以斯巴達為中心凝聚,終於導致了從西元前431年開始的希臘城邦內戰。鏖戰30年之後,雅典一方以敗戰收場,可是即使勝利的一方,也已然元氣大傷,終於在西元前338年,都被原來在希臘世界邊緣的馬其頓城邦統一了。兩年之後,馬其頓王被刺,其子繼位,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亞歷山大大帝。

雅典衛城上面曾經有過不少建築起起落落,至今還大致殘存的主要建築有:一座山門、三座神廟、和兩座劇場。它們的建築年代,大都是在西元前450年至400年之間的希臘城邦時期。只有一座劇場,是在西元後161年建造的。 

古希臘的公共建築,原來是以木造為主。到了西元前600年左右,開始改用大理石或石灰岩。而雅典得天獨厚,在距離城區只有十多公里的一座稱為 Penteliko的山裡面,發現了一個高品質的大理石礦,顏色潔白無瑕,不過經過許多年的暴露之後,由於其中微量鐵質的氧化,會逐漸轉成乳白偏紅色。 雅典衛城上面現存的古建築,都是採用來自這個礦場的大理石,稱為 Pentelic Marble。上一集所介紹過的體育場——Panathenaic Stadium ,也是使用同樣的大理石建造的。

在下面的地圖裡,我把衛城上面幾個重要的景點標出來了,隨後依次介紹:

(一)Aeropagus

大部份到衛城的遊客,會從西邊的 Propylaea 進入衛城頂部的神廟區平台。在到達Propylaea 之前的半山腰上,會先路過一大塊被稱為 Aeropagus 的突出岩石。這塊岩石附近,在雅典的早期歷史上有過很重要的地位:在西元前第六世紀以前,雅典的最高權力機構,是一個寡頭貴族會議。而這個貴族會議的聚會地點,就是 Aeropagus ,所以這個貴族會議也被稱為 Aeropagus。 後來在民主化的過程中,Aeropagus的權力幾度被削減,最後在西元前450年左右,只扮演了一個高級法庭的角色。
 
Aeropagus 是一座很好的觀景台,可以眺望雅典西半部的市景,遠達山際或愛琴海邊

 (二)Propylaea

            雅典的領導者 Pericles 在重建衛城時,也規劃了為這個神殿聖地建造一個宏偉莊嚴的大山門,這類的建築在希臘文裡就稱為Propylaea 衛城的Propylaea規模相當浩大,包括了一百多公尺的階梯、二十四根大型廊柱、和幾間房子。它始建於437 BC,但是到了431 BC還沒有全部建好,就因為和斯巴達開戰而停工了。幸好大部份的結構已經完成了,許多也倖存至今。

            當時朝拜者沿著階梯上行,穿過 Propylaea 時,兩旁巨大的廊柱,想必會在他們的內心產生出不少的敬畏。




(三)Parthenon

            帕得嫩神廟是衛城上最主要的建築,它祀奉的是雅典的守護神 Athena。可是為什麼會被稱為Parthenon呢? 古希臘人在他們的神的名字之後,常常會加上一個描述性的封號,而各地方、各場合所加的封號不一定相同。例如 Apollo Aegletes, Helios, Phanaios, Lykeios……等等不同的封號。在這座神廟裡的Athena,被雅典人加上〝Parthenos〞的封號,全稱為〝Athena Parthenos〞,而 〝Parthenos〞 的意思是〝處女〞,因為 Athena 終身未婚。所以這座神廟就被稱為Parthenon了 。Athena 的其他封號還有 PoliouchosPromachosHippia……等等。 (希臘文字尾的〝on〞,常常代表〝…… 的地方〞。)

           由於許多希臘神廟的外觀,經常是一排一排的廊柱,所以可能有不少人會以為希臘神廟是〝有柱無牆〞,其實並非如此。 在 Parthenon 開始建造的時候,希臘的美術已經發展到一個叫做 High Classical Period 的時期,我把這個時期神廟的典型平面圖簡繪如下。 它通常是一塊東西向的長方形,最外圍的確是一圈廊柱,但是中間有一組由牆壁隔出來的三個房間,各稱為 Pronoas(前廊)、Cella(內室)、和 Opisthodomos(後廊)。通常前廊和內室會向東方開口,以迎向朝陽,而神像就祀奉在內室偏西的地方。有時候,後廊會建成封閉式的,用來作為儲藏室。另外有一個名稱〝Naos〞,有些人指的就是 Cella,但是也有些人拿它來指這三個房間的總體。
Parthenon的平面圖亦大致遵循上述的範本,不過它外圍的廊柱,在東西方各增加了一排。 另外,它的 Pronoas(前廊)很短,但是 Opisthodomos(後廊)卻建成封閉式的儲藏室,內部還加了四根廊柱。而 Cella(內室)裡,則加了 24 根比較秀氣、但也比較華麗的 Ionic 型式的廊柱。
 
Parthenon 是從西元前 449 年始建,到西元前 432 年竣工。這段期間,正值雅典城邦如日中天的歲月。可是自從大約西元後 320年起,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之後,Parthenon就因為是異教的建築,而開始被荒廢和受到人為的毀損。 其中一次最嚴重的人為毀損,是在 1687 AD 威尼斯的軍隊進攻雅典時。當時防守雅典的土耳其帝國軍隊,把 Parthenon 作為彈藥庫。不意一顆威尼斯的砲彈擊中 Parthenon,而引起了大爆炸,造成很嚴重的損害。 到最近幾十年,希臘政府開始大舉修復 Parthenon之前,它還站立著的部份,大概不到原來的四分之一。 經過這許多年學者和石匠辛苦地拼湊碎片,並用一些原礦場新出產的 Pentelic Marble 來填補空隙,等到我去造訪的時候,Parthenon 站立著的部份,已經超過原來的二分之一了。為了幫助大家的聊解,我在上面的附圖裡面,把至今大致上依然空蕩蕩的部份圈了出來。而在下列幾張照片裡面那些純白色的部份,就是補上的新大理石

 

其實 Parthenon 裡面藝術價值最高的部份是雕塑,特別是神殿頂蓋東、西兩端下方的三角地帶、建築學上稱為 Pediment Tympanum 的地方的雕像,以及內部房間圍牆上半部的浮雕,堪稱古典希臘最精美的雕像群,到十九世紀還有不少倖存。可是從 1801 AD 1812 AD,一位英國的外交官 Thomas Bruce ,宣稱得到土耳其帝國官方的許可,卸除了大部份的雕塑,運回英國。後來因為此舉在英國引起爭議,而不得已把這些雕塑賣給英國政府,現存於大英博物館,總稱為〝Elgin Marbles〞。 希臘獨立之後,希臘政府一直在爭討這些雕像,近年來UNESCO(國際文教組織)也介入幫忙協調爭端。目前在衛城殘留的雕像裡面最完整的,就數下方有些照片裡面的酒神 Dionysus。很巧地,我在照這張相時,有一隻紅隼(Common Kestrel)站在酒神的膝頭,好像在幫酒神招徠遊客的注意。 紅隼主要分佈在歐、亞大陸,它在美洲有一個表弟,叫做 American Kestrel〞,個頭比較小
 

Parthenon 最為人驚歎的,是位於 cella 裡面的 Athena Parthenos 的神像,有12公尺高,外表由象牙和黃金覆蓋。 這尊神像,和上面所提到的浮雕群,以及東、西兩組 Pediment 上的雕像群,都是由古希臘最出色的雕刻家 Phidias 執刀或領工的。 Phidias 的另外一件傑作,是位於 Olympia Statue of Zeus,被西方世界列為古代七大奇觀之一。可惜他的這兩件鉅作,至今已經都不存在了,只留下一些羅馬的縮小版仿製品

(四)Temple of Athena Nike

            在希臘神話裡,Nike(勝利女神)和 Athena 有錯綜複雜的關係,原本 Nike 是冥河之神 Styx 的女兒,所以和 Athena 是兩位不同的神。可是後來的人們,經常把她們兩位密切地關聯在一起。譬如在 Parthenon 裡面,Athena 神像的右手上,就托著一尊 Nike 的小神像。 更有些時候,Nike 成了 Athena 的封號。像現在介紹的這一座神廟,它的名字〝Ναός Αθηνάς Νίκης〞(Temple of Athena Nike),就是把 Nike 當成 Athena 的封號。





衛城上現存的三座神廟(ParthenonTemple of Athena Nike、和後面要介紹的Erechtheion)都有奉祀Athena,可是不同的神廟是來適應不同群的信眾,而已不同群的信眾崇拜的重點並不相同。像 Parthenon 是注重 Athena 的聖潔,所以加了一個 Parthenos(處女)的封號。 Temple of Athena Nike 是注重 Athena 可以帶來勝利的神力,所以加了一個 Nike 的封號。而 Erechtheion 則是奉祀比較老舊的 Athena 神像,和雅典的建城歷史比較有關,所以加了一個 Polias (城市)的封號,而全稱為 Athena Polias——要追查這些封號以及它們的由來,還有些複雜呢。
 
Temple of Athena Nike大約到 420 BC才完工。它的主要構建期間,正值雅典和斯巴達苦戰方酣的時候。所以 Temple of Athena Nike 背負了不少雅典人對勝利的渴望,可是這一次天不從人願。


我在前面幾集提過:希臘廊柱有三種,其中比較早的兩種是 Doric 型式和 Ionic 型式。其實,這兩種型式除了柱子有區別之外,建築的其他部份也會有一些差別。其中最主要的差別是在 freize 上的浮雕:Doric 型式的浮雕會被 triglyph 區隔開來;而 Ionic 型式的浮雕則是連續不斷的。 很巧地,Parthenon Temple of Athena Nike 剛好可以用來說明這兩種型式的區別,所以我用了下方兩張照片來幫大家作個對照。
 



         Doric 型式起先流行在希臘世界的西半部,也就是希臘半島上(包括雅典)。而 Ionic 型式起先流行在希臘世界的東半部,也就是土耳其半島面臨愛琴海的海岸,以及鄰近的島嶼。後來兩種型式各傳到對方的地域,人們也開始兼用。譬如說,Parthenon 的外圍是 Doric 的型式,但是其內部的房間則是 Ionic 的型式。
 
最後順便提一下:〝Nike〞 這個字在英文裡發成〝nai-kee〞的音,其實它在希臘文裡是發成〝nee-keh〞的音。 我猜這個音轉,是來自於西元1500-1550年、在英國發生的〝Great Vowel Shift〞(母音大移轉)。詳情請參考我在此blog裡面的另外一篇專文:〝英語的 Great Vowel Shift 〞(http://dison-kuo.blogspot.com/2013/12/great-vowel-shift.html)。

(五)Erechtheion
 
Erechtheion 其實是一座多供能的神廟,建造的年代也較前兩座神廟稍晚,421 BC才開始建造,到 406 BC才完工。它是建來供奉一尊比較古老的 Athena 神像,以及一些其他神像,包括海神 Poseidon 和雅典傳說中的君王 Erechtheus,所以它被稱為 Erechtheion

這一座神廟有幾個特殊的地方:第一、由於要供奉的神像較多,所以它並沒有按照典型的平面圖來建造。其次、傳說中 Erechtheus 是被Z eus 的雷電擊斃的,所以神廟的屋頂特別開了一個洞。(古希臘人很可愛,不是嗎?)第三、它是建在向北的山坡上,所以在靠北方的那部分,是兩層樓。 第四、由於它建造的年代較晚,所以有六根廊柱採用了一個新的建築變革新,那就是用少女人形來替代典型廊柱。 這樣的少女人形,被稱為〝Caryatids〞。有不少人會以為她們是神像或仙女像,其實她們只是對凡人的描繪。

現在在 Erechtheion 現場看到的 Caryatids,都是複製品。真品有四尊被移到了臨近的衛城博物館,有一尊成了 Elgin Marbles 的一部分,現存於大英博物館。 她們衣衫的雕刻手法,還是屬於比較保守地、寬鬆地籠罩著身體的方式。相較之下,Temple of Athena Nike 410 BC,在陽台上加了一座女兒牆(parapet)來防止遊客墜落。女兒牆上面有一尊 Athena Nike 的浮雕。她衣衫的雕刻手法,就已經轉成比較先進的、細緻貼身的〝濕衣法〞(wet-drapery style)了。希臘的美術在那一段時間(500 BC - 400 BC)進展得很快,每一、二十年就會有不少改變,Erechtheion 還是沒有完全趕上潮流。
 


(六)Theater of Dionysus 和(七)Odeon of Herodes Atticus

這兩座建築的型式和功能都很相近,所以我把它們放在一起討論。它們都是表演戲劇和音樂的場所,可是有些旅遊資訊會用英文裡的 Theater 來稱呼它們,而其他旅遊資訊又會用希臘文裡的 ᾨδεῖον(轉錄成拉丁字母是 Odeion 或是Odeon,音樂表演場))來稱呼它們。

它們都建在衛城的南面坡地上,Theater of Dionysus 在東,Odeon of Herodes Atticus 在西。 可是它們之間有幾個重要的區別:第一、Theater of Dionysus 大概在 500BC 的雅典城邦時期就有了,起先是木造的結構,後來才改成石造。 那些流傳千古的希臘戲劇,都是在這裡舉行競賽和首演,然後才傳到希臘世界的其他部份。所以站在這裡,腦海裡不禁會回想起那些戲劇裡的情節和人物,思古之幽情特別濃郁。 而 Odeon of Herodes Atticus ,則是晚至 161 AD 的羅馬帝國時期才建成的,因此表演的項目也比較多元化。
 
第二、由於它們建築的年代、和政治環境的不同,所以在建築和雕刻的風格上也有一些區別。其中最巨觀的區別是:希臘的劇場、希望觀眾能把表演和周圍的景觀做某種程度的協調與融合,所以它的觀眾席通常建成比較緩的斜坡,舞台背後也沒有高大的結構來遮檔視線。 但是羅馬的劇場、則希望觀眾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舞台的表演上,所以不但觀席通常建成比較陡的斜坡,而且如果觀眾席不是全方位圍繞的話,還會在舞台背後建造高大的結構,來遮檔視線。衛城上的 Theater of Dionysus Odeon of Herodes Atticus ,就充分反應出這樣的文化差異。

 Theater of Dionysus 的倖存狀況並不佳,頗有荒煙蔓草的味道。Odeon of Herodes Atticus 的狀況則好很多,還經常被作為表演場所。像 Frank Sinatra、女高音 Maria Callas 、和男高音 Luciano Pavarotti,都曾經在這兒表演過。




(八)旗桿

              雖然十九世紀中葉希臘獨立之後,雅典衛城主要是一個觀光區,而不是一座碉堡,但是還是發生了一齣悲壯的事件。 這一座旗桿上的希臘國旗,是由 Evzone 部隊來守護的。 這支部隊,就是我上次和大家介紹的站崗儀隊的組成部隊。 二次大戰期間,德軍進入雅典、登上衛城之後,命令守旗的希臘士兵將希臘國旗降下,換升德國國旗。守旗的希臘士兵從命將希臘國旗降下後,將國旗裹在身上,從旁邊的城牆跳下殉旗了。直到今天,希臘人還喜歡聚集在旗桿四週,懷念這齣愛國事件。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