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Me

My photo
歡迎來信 dskuo77@gmail.com

Friday, December 13, 2013

愛琴海之旅(五) 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 (上) - 精緻的希臘陶繪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至下列網頁按〝like以後就可以較快得知此部落格的新動態 謝謝!  Jan. 31, 2015
https://www.facebook.com/gliding.cloud

希臘有許多博物館,大多是在一些古蹟景區內,陳列一些該古蹟的出土遺物。但是綜合性的歷史博物館,在數目上就少了很多。它們之中,以「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為其中翹楚。可是,參觀一座大型的博物館,不是一般旅行團的熱門項目。所以,我們的團沒有把這一座博物館列入行程,我雖然悵然若失,可是也能理解。 然而,事情經常會峰迴路轉。我們在雅典遊覽的那一天,大概下午兩點多就參觀完了衛城。回到飯店之後,導遊宣佈到晚餐之前是自由活動。我喜出望外,自忖扣除來回交通所需的時間,大概還有三個鐘頭可以用來參觀國家考古博物館。於是,不顧前面行程的勞累,趕緊搭乘雅典市的捷運,匆匆地趕到博物館,了了一個惆悵已久的心願。

我原本計劃用一集的篇幅,來和大家分享這一座博物館的一些收藏。後來發現這樣做,太委屈這一座這麼優秀的博物館了。同時,要在一集之內向大家簡介古愛琴海地區的三大藝術之二:「陶繪」和「雕刻」的源流和發展,效果必然不佳,(另外一大藝術,是我在前面幾集已經介紹了不少的「建築」。)所以我還是決定分三集來和大家分享。在上集裡,我會專注於介紹「陶器」和「陶繪」的收藏品。在中集裡,我會和大家分享馳名西方考古界的 Mycenaean遺物,並開始介紹古愛琴海地區早期的雕塑作品。 在下集裡,我則會專注於介紹中、晚期雕塑的收藏品

在介紹收藏品之前,先和大家分享一下這一座博物館的外觀。它是希臘獨立之後在1866-1889年新建的。和許多那時期的建築一樣,它採用了新古典主義的建築形式,但是它的前廊上方,並沒有像古典希臘神殿那樣,有個三角型的 Pediment 它入口處的廊柱,是採用古希臘的 Ionic Order。而兩側廂房的廊柱,則比較接近古羅馬的 Tuscan Order,只是圓柱變成了方柱了。



人類社會進入新石器時代之後,在一些地區開始了陶器的發展。愛琴海地區富於陶土,所以和華夏文化一樣,同為「有陶文化」的模範地區之一,不過兩地製陶的發展過程有些差別:華夏地區的幾個新石器文化系列,都以陶器為主要器皿。但是從「二里頭文化」(大約始於西元前二千多年,也就是夏末商初之際。)開始,華夏地區大規模地進入青銅器文化。自此,器物藝術的焦點,就逐漸從陶器轉移到青銅器上面。而陶器,則主要被用在建築材料、陶俑、和非貴重的容器這些應用上面。反觀愛琴海地區,在進入青銅器時代之後(大約是在西元前三千年),青銅器皿並沒有像在華夏地區那樣,普遍地取代陶器在高階容器上的運用。因此,製陶藝術的發展仍舊蓬勃進行。甚至到進入鐵器時代(大約始於西元前一千年)之後,還掀起了第二波製陶藝術的高潮,一直到西元前300年左右才消退。

另一個差別,是在於製陶藝術的重點。可能是因為愛琴海地區很早就傳入了轆輪,而讓某些陶器的形制,變得比其他形制要容易製作得多,所以這個地區在製陶藝術第一波的中、後期,發展的焦點就從形制的創新,逐漸轉移到在器皿表面的繪畫。影響所及,在此地區製陶藝術的第二波發展中,陶繪師和製陶師,經常是兩組不同的人。

           愛琴海地區製陶藝術的第一波發展,是以克里特島上的 Minoan文化為中心,史自遙遠的過去。 到西元前 2000 年至1600 年之間,也就是Minoan 文化最興盛的期間,它達到了最高的藝術層次。這個時期的陶繪頗為精緻、美麗、多彩,而對畫面的運用、以及物體的形態呈現、也從早期的規律、整齊,進化到自由、流暢。 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雖然沒有收藏到克里特島上的最精品,可是從一些週邊地區同時期的出土遺物,還是可以略窺其風貌。




 
 
 
好景不常。大約自西元前1600 年起(大致相當於中國的商朝初年),Minoan文化逐漸被比較尚武的Mycenaean文化所取代。愛琴海地區的陶繪中自由、流暢的自然主義,也逐漸被規律、刻板的圖樣所取代。到西元前1100 年左右,Mycenaean文化自己也衰亡殆盡,而愛琴海地區的陶繪,也淪落為簡單而幼稚。藝術這麼緊密地跟隨著政治而起伏,也是歷史上少見的現象。
 

大約自西元前900 年起,愛琴海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逐漸開始復甦。此地區的陶繪,也開始了一段新的生命,也就是我上面所提的「第二波發展」。它是以希臘半島上的希臘古典文化為中心,一直延續到西元前200 年左右為止。這一波的陶繪發展過程很有趣:它也是從簡單的圖案開始,可是進展的速度很快,在短短的500年之內,就達到相當成熟的狀態。就好像是把一般人類藝術發展的過程,用好幾倍的速度來走完。 同樣一種技能作第二次嘗試,進步的速度的確不同。 另外,這一波的陶繪作品有一點額外的價值:這個時期希臘繪畫倖存的很少,所以這些陶繪作品,是後人窺探當時希臘繪畫風格的一個窗口。

這一波的陶繪發展過程的前段可以簡化成幾個階段:(一)簡單圖案 (二)複雜幾何圖案(三)幾何圖案加動物或人形圖案。 在第三階段的晚期,出現了許多極為精細複雜的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出自被學者稱為 Dipylon Master〞的陶繪師。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裡,收藏有兩件這位陶繪師的作品,可以看到它們的表面繪有一圈又一圈、線條細緻、種類繁多的圖案

 

 




愛琴海地區黑暗時期的嚴重程度,讓倖存的新一代希臘社會,幾乎完全忘卻了黑暗時期之前的希臘文化,包含書寫文字在內。所以當造成黑暗時期的災禍過去之後,希臘人開始從另外一個鄰近的族群——腓尼基人(Phoenician)重新學習創立一套書寫文字,而成為我們今天所認識的希臘字母。後來羅馬人又將之略加修改,而成為拉丁字母,也就是台灣所謂的〝英文字母〞。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收藏有一件與Dipylon Master同時期的重要陶器,在它的肩部有至今所發現最早的希臘字母鑴刻,其中有些字型還是原來腓尼基字母的形狀。這一組鑴文,是一段六拍子的韻文。 最有趣的是:它像許多閃米語系的文字一樣(包括希伯來文、阿拉伯文、和腓尼基文),是從右到左書寫的。許多西方文字從左到右書寫的習慣,是後來才發展出來的。


古希臘陶繪第二波發展過程的後半是由圖案進入敘事的畫面對象變成以人為主動物為輔內容起初和俗世有關但是會逐漸轉移到神話故事的情景這一波發展也帶來了兩種新的呈現技巧來應付畫面的複雜化第一種技巧被稱為「Red-figure painting」,是以燒烤後會變紅色的陶身為底,塗上稀釋了的陶液,再用尖刀把人和動物部份的稀釋陶液刮除。因為稀釋了的陶液,燒烤後會變黑色,所以被刮除的人和動物形象,就以紅色出現。



 
Red-figure painting風行了一陣子,但是它的限制,在於用尖刀刮出來的線條和輪廓比較不柔軟流暢,而且線條的粗細也比較不容易隨機地動態調整。所以第二種呈現技巧又被發展出來,稱為「Black-figure painting」,是以軟筆沾上稀釋了的陶液,在燒烤後會變紅色的陶身上,畫出人和動物的形象。


雖然雅典附近的陶土,在燒烤之後會變成紅色,但是在希臘的其他地區,可以找到在燒烤之後會變其他顏色的陶土,所以後來希臘的陶繪,使用越來越多種的顏色。下面這一件陶器,就是一個漂亮的例子。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組陶繪,是在描繪希臘神話裡的女戰士族 Amazon 作戰時的場景。這種場景,被稱為〝Amazonomachy〞,是當時陶繪師喜歡採用的主題之一。 畫面裡白色肌膚、著紅衫的角色,就是那些 Amazon 女戰士。 這個時期的陶繪,常常用白色來呈現女性的肌膚。
 
 

這一座博物館,也收藏了幾件美麗的白陶,下面是兩個例子,其中一件來自希臘文化圈邊緣的 塞普路斯島。


到了西元前300 年左右,作為第二波陶繪發展原動力的雅典城邦已經衰落了,因此希臘的陶繪藝術,也逐漸成了昨日黃花,僅供後人憑弔了。

 
 

2 comments:

  1. Di-Son 寫得很專業! 我一直以為"紅繪" 或"黑繪"是陰刻或陽刻形成的!
    稀釋了的陶液.....通常認為是用作表面修飾或化妝之用
    以原來的陶土稀釋而燒出紅或黑兩色? 不易理解~~~
    此地沒發展青銅器? 是否缺乏銅礦呢?

    ReplyDelete
    Replies
    1. 古典希臘有發展青銅器,也達到了高度的水準。可是顯然礦藏量沒有中國那麼豐富,所以無法普遍取代高階的陶製器皿。連作好的青銅器或銅像,也常常被後代人融化再鑄。所以古典希臘時期的銅像,至今還倖存的寥寥無幾。

      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