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Me

My photo
歡迎來信 dskuo77@gmail.com

Tuesday, December 3, 2013

英語的 Great Vowel Shift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至下列網頁按〝like〞,以後就可以比較快得知此部落格的新動態。
https://www.facebook.com/gliding.cloud

      大家都很熟悉,英文字母的前三個字母的發音,近似於〝欸〞〝逼〞和〝西〞。可是學過其他歐洲語言的朋友,也知道在那些語言裡,這三個字母的發音並非如此。那為什麼英文這麼古怪呢?
      其實在西元 1500 年以前,即使在英文裡,這三個字母也不是這樣發音的。當時的發音近似於〝啊〞〝卑〞和〝誰〞的陰平音(後面兩個音,在中文裡找不到很接近的字,所以只好大略近似。) 這就比較接近其他歐洲語言的發音。可是在1500 年到1550年之間,英文的發音產生了一個廣泛而有系統的轉移,語言學者稱之為 Great Vowel Shift〞,它是英文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這個轉移的一些系統性可以摘要如下:

一.轉移只發生於重音節的長母音,其它音節的母音並不受影響

      二.大部分的〝依〞音轉移成〝埃〞音

      三.大部分的〝欸〞音轉移成〝依〞音

      四.大部分的〝啊〞音轉移成〝欸〞音

      五.大部分的〝喔〞音轉移成〝歐〞音

      六.大部分的〝歐〞音轉移成〝屋〞音

      七.大部分的〝屋〞音轉移成〝悠〞音

      眼尖的朋友可能已經看出,這個摘要裡的項目有一點像連鎖反應。可是它們究竟是〝一個推一個〞還是〝一個拉一個〞呢?學者之間並無共識。還有,到底是甚麼政治、經濟、或社會因素,引發這一套語音轉移的呢?至今也尚無定論。
      這個系統性轉移,是今天英文裡同一個字母會有不同發音的原因之一。例如說〝Viking(維京人)這個字裡的第一個〝I〞,已經從〝依〞音轉移成〝埃〞音了,但是第二個〝I〞,還是保持著原來的〝依〞音。又如〝area〞這個字裡的第一個〝A〞和第二個〝A〞,以及〝inside〞這個字裡的第一個〝I〞和第二個〝I〞,都有類似的情形。其他轉移的例子包括〝book〞裡的〝oo〞從〝歐〞音轉移成〝屋〞音;〝feet〞裡的〝 ee〞從〝欸〞音轉移成〝依〞音。 還有大家很熟悉的〝ABC〞,〝A 就屬於上面摘要裡的第四項,而〝B〞和〝C〞就屬於上面摘要裡的第四項。不過,有些英文字是1550年以後才新創的,或才從其它語言引進的。這些字可能就不會帶有 Great Vowel Shift 的歷史痕跡。

      原來英文的拼字,是隨著發音的改變而動態調整的。但是在Great Vowel Shift 發生的不久之前,英國政府開始致力於統一並凍結拼字,所以今天很多字的拼法還是Great Vowel Shift 之前的拼法,這不但為後世學習英文來當作第二語言的我們帶來了不少困擾,也可能為後世探究這個語言學的重要事件,造成一些困難。幸好當時許多私人的書信,還是保持隨著發音來動態調整拼字的舊習慣,它們詳細地記錄了Great Vowel Shift 在英國各地區的發展動態。而不少這些書信還被保存在圖書館裡,成為語言學者研究 Great Vowel Shift 的重要史料。

       其實漢語也曾經經過了類似的系統性語音轉移,譬如說〝金、 林、南、杉〞這些字,在古漢語裡是以〝M〞音結尾的。可是在比較晚近的漢語裡,已經轉移成以〝N〞音結尾了。即便在今日的北京話和普通話這麼接近的語言之間,還是可以找到系統性的語音差別。譬如說〝萬、 文、 尾、 灣〞這些字的聲母(子音),在北京話裡明顯是〝V〞的音,但是在一些地區的普通話裡,則接近於〝W〞的音。 但是因為漢語不是拼音文字,所以對於古漢語的語音研究,就比拼音文字要困難得多,主要是靠少數幾本頗韻書,和像詩、詞之類的韻文。 主要的漢語韻書有北宋時期編纂的〝集韻〞和〝廣韻〞,以及已經失傳了的〝唐韻〞可惜的是,它們都遠遠晚於周、漢時期。還有,這些韻書經常使用〝反切法〞來記錄發音,問題是在一個大規模、系統性的語音轉移裡,用來注音的字和被注音的字,經常會經歷同樣的語音轉移。所以〝反切法〞並無法反映出這樣的語音轉移,就只能倚賴一些歷史久遠、而還保持不少語音原貌的方言,像閩南語和粵語,來部分填補空白了。

 

1 comment:

  1. 〝B〞和〝C〞就屬於上面摘要裡的第四項 ? Seem to belong to the 3rd.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