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facebook.com/gliding.cloud
十九世紀的後半,是歐洲美術一個很熱鬧的時期。而這個〝熱鬧〞的地理重心,還是承襲了稍早〝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傳統,繼續留在法國。十九世紀的中期,在法國的美術界有兩大潮流:一是繼續發揚〝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學院派〞(Academism),他們以〝法國美術學院〞(Académie des Beaux-Arts)為中心,因而得名。另一個潮流,則是新起的、大家很熟悉的〝印象派〞(Impressionism)。
印象派裡面比較知名的畫家有六位。很巧地,依年齡來看,他們可以分成兩組,一組是各差兩歲的畢沙羅(Pissaro,
1830)、馬內(Manet, 1832)、和竇加(Degas, 1834),另一組則是各差一歲的塞尚(Cezane,
1839)、莫內(Monet, 1840)、和上一集介紹過的雷諾瓦(Renoir, 1841)。其中塞尚因為後期的畫風偏離了印象主義,所以有些美術史學者把他歸類為〝Post-impressionism〞。
印象派和 Post-impressionism 的畫作,大部分還留在法國。對一個法國境外的美術館來說,紐約市大都會美術館還算收藏了不少印象派和 Post-impressionism 的作品,其中有許多是熱心人士捐贈的。
〝畢沙羅〞是印象派知名的畫家裡面最年長的,個性親和開朗,畫風也比較沉穩,不少比他只年輕十歲左右的印象派及 Post-impressionism 畫家,都尊他為父執輩。大都會美術館收藏有一幅他67歲時的作品〝The
Boulevard Montmartre on a Winter Morning〞。它比起一些其他知名畫家同時間的作品,還是比較接近本能性的審美觀。這幅畫有一幅姐妹作,是畢沙羅在同一年描繪同一地點春天景象的畫作,現為私人收藏。它於今年(2014)初在蘇富比拍賣公司,以兩千萬英磅(大約美金三千兩百萬,或是新台幣十億)的價格轉手。
畢沙羅在中年嘗試過〝點彩畫法〞(Pointilism),大都會美術館收藏有一幅這樣的作品,是描繪兩位農村少女。 和後來專攻點彩畫法的 Post-impressionism 畫家秀拉(Seurat,下一集裡會介紹)的作品相比,這一幅畫要溫馨、樸直得多了。
在這六位印象派畫家裡面,繪畫角色最〝雄性〞的,應該是〝塞尚〞了。我沒有使用〝陽性〞這個形容詞,因為塞尚的人物畫,大多比較嚴肅內斂,反而沒有他的風景畫那麼明亮多彩。大都會美術館收藏有塞尚在27歲左右,幫他舅舅所作的兩幅肖像畫。這個時期,他經常用調色刀(palette knife)來作畫,而且用色鬱暗,情緒的張力若隱若現。一個有趣的對比,則是他在52歲左右畫的一桌牌局,從我拍攝的細部特寫可以看出來。中、晚年的塞尚,雖然不再有年輕時的情緒起伏,但是似乎更孤寂、沉默了。
塞尚最為人稱道的作品,是他41歲到44歲之間,在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Provence)一系列地對 Montagne
Sainte-Victoire(相當於英文裡的Mountain Saint-Victor)的寫生。有人還把此舉拿來,和中國名畫家 黃公望 對富春山的細心描繪相提並論。 可惜,大都會美術館並沒有收藏塞尚這一系列的作品。
塞尚在生命的最後幾年,逐漸傾向使用〝多點透視法〞。 這個技法,後來被畢卡索發揚光大,而成就了〝立體派〞(Cubism)。
塞尚在生命的最後幾年,逐漸傾向使用〝多點透視法〞。 這個技法,後來被畢卡索發揚光大,而成就了〝立體派〞(Cubism)。
印象派畫家裡面最知名的,當屬〝莫內〞了。 他和畢沙羅以及塞尚不太一樣的地方,是他的畫風和技巧,大致上是朝著單一個方向漸行漸遠。大都會美術館收藏有幾幅他的作品,我把其中的三幅放在這兒比對:第一幅是他27歲時的作品,第二幅是他54歲的作品,第三幅則是他59歲的作品,我對這三幅畫也拍攝了細部的特寫。從這些影像可以看出:不管是巨觀或是微觀,莫內的畫都走了很長的路。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