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Me

My photo
歡迎來信 dskuo77@gmail.com

Wednesday, December 11, 2013

川、湘之行隨筆之十四:張家界 (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至下列網頁按〝like〞,以後就可以比較快得知此部落格的新動態。   June 25, 2014
https://www.facebook.com/gliding.cloud
 
張家界的美景帶給我最大的挑戰,是去瞭解它的石峰和石柱形成的經過,以及為甚麼只有在張家界,才見得到如此奇觀? 找得到的資訊不多,而且大都簡單帶過。經過了一些努力,加上對地質學的一點基本瞭解,我總算拼湊出一些輪廓。
 
通常一提到峰林,大家會自然想到石灰岩。但是張家界的石峰和石柱,卻是建立在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岩石種類——石英砂岩(quartz sandstone)的上面。石英砂岩也是一種沉積岩,但是比石灰岩要堅硬許多,而且形成的條件也比石灰岩要嚴苛許多:一來,一般形成沉積岩的砂土細粒中,除了石英之外,還有不少其他的成份,包括長石(feldspar)和黏土(clay)。需要有強烈的淘洗作用,把這些非石英的成份移走,才有可能形成比較完整的石英砂岩。 二來,在石英砂形成的長久過程當中,不能經常遇到地殼運動的干擾,否則會形成特性不同的沉積岩,例如頁岩(shale)。

很幸運地,三、四億年前在今天的張家界地區,形成了一層很厚而且相當平坦的石英砂岩,厚度高達五百公尺,而且許多部分結構完整而不破碎。從這一大片石英砂岩上,開啟了張家界美景的生命週期。

大部分的沉積岩形成之後,如果遇到地殼應力,經常會以扭曲岩層來應對。 但是石英砂岩非常堅硬,抗扭性很強,所以形成之後,如果遇到地殼應力,比較會以垂直裂痕來應對。 而這些垂直裂痕,隨之就成為風化侵蝕力量的入口。在這樣縱裂和風化侵蝕的不斷持續交錯之下,原來大面積的厚層石英砂岩被漸次裂離,因而走過平臺、方山、峰林,殘林這幾個生命階段,而最終消逝。 張家界的這一片厚石英砂岩層,在它生命的末期,還讓很幸運的我們見到它最璀燦的風貌,這也就是我在上一集所言的〝感念峻山情,候我到如今〞裡面的第二層感慨。
 

 
不過並非整個張家界地區,岩層都是像上面所敘述的理想情況。例如說,我在上一集所分享的〝十里畫廊〞景區,岩塊裡面就有比較多的僅公寸級厚度的薄層狀岩理。因此,那個景區的石峰,就比較不像這一集所分享的那麼呈完整柱狀,而有不少是呈不規律破碎的錐狀。











           此外,我在上一集所分享的〝十里畫廊〞景區,遊客是位在接近石英砂岩層的底部來賞景。而這一集和下一集要分享的景區,遊客是則是經由一座326公尺高的〝百龍電梯〞,上昇到還剩下來的大塊石英砂岩層的頂部來賞景,所以觀景的角度很不相同。這樣的景區包括了當地人所稱的袁家界、金鞭溪、和黃石寨三個景區。由於這些區名,對於不居住在那兒的朋友們並沒有太大意義,反而會增加複雜性,所以在此我就統稱它們為〝岩頂區〞。


 


 
 





 
張家界這個岩頂區,有一座經由自然侵蝕而成的石橋,高高地懸在半空中,被稱為〝天下第一橋“,橋下就是數百公尺的深淵。下面第二張照片的右上角有幾個小小的人影,您可以由此而推想出石橋位置的高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