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幾篇提過,鄂圖曼土耳其人對拜占庭的文藝非常欣賞,所以隨後的鄂圖曼建築,也深受拜占庭建築的影響,例如圓頂和拱廊就是兩個例子。但是鄂圖曼土耳其人也帶進了他們原有的特色,以及周圍回教國家的影響,而融合成鄂圖曼建築風格。譬如說:鄂圖曼建築減少了很多室內廊柱的使用,而傾向於寬敞而少阻礙的室內空間。另外,鄂圖曼建築引進了比拜占庭建築多的日光,而避開了拜占庭建築室內的陰暗。在鄂圖曼建築的諸項特色當中,最引我注意的,是對「溫和細緻」的偏好,以及將庭院與建築結合的自然主義(亦名「有機主義」)傾向。
鄂圖曼建築的主要遺產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大類是宗教性建築,以清真寺佔絕大多數,我在下一篇會和大家分享。第二大類則是世俗性建築,以位在伊斯坦堡的
Topkapi 皇宮為代表。皇宮位於戰略及商業樞紐,在從黑海到愛琴海和地中海的必經路線上。
基於上述的「自然主義」傾向,皇宮的格局以「庭園」(courtyard)為單位,有點像中國建築裡的「進」,不過比較強調庭園。進入第一道庭園的門叫做「Imperial
Gate」,通道的上方有三套特別的書法雕寫。最下方的小雕寫,是一位蘇丹的印信(Tugra)。鄂圖曼帝國的每位蘇丹,都會有書法家為它設計一個印信。而這個印信因為有一定的模式,例如左方是兩道弧形、中間是三道直線……等等,所以看起來似乎大同小異,其實要看中間下方的細節,才能確定是那一位蘇丹的。中間那組雕寫,在敘述皇宮建造的沿革。而最上方那組接近半圓形的大型雕寫,則是可蘭經第15章裡的部分經文。很特別的是,它是書寫成左右對稱的鏡像。
在鄂圖曼帝國還存在時,來皇宮辦事的人員大都只能到第一道庭園,許多慶典儀式也在這裡舉行。在庭園的一部分,還可以見到有城跺的護牆。另外,在構築皇宮時,有一座很重要的古代建築也被包括到第一道庭園裡,它就是在前兩集提到的拜占庭教堂
Hagia Irene。它與赫赫有名的 Hagia Sophia 年代相仿,都是在西元第六世紀始建的,不過規模較Hagia
Sophia小。(Irene在希臘文中,是「和平」的意思。)而它被包括進皇宮庭園之後,就一直被當做軍火儲藏室,而沒有像Hagia
Sophia那樣被改裝成清真寺,所以內部保存得比較完整,算是因為平素而得福。
第一道庭園的邊緣地帶,原來還有一些建築來提供皇宮的機能,不過它們大部分都已經被拆除了。
從第一道庭園到第二道庭園,必須穿過一道
Gate of Salutation(Salutation是「行禮」的意思),只有蘇丹才能騎馬通過此門,即使宰相,也必須下馬。這一道門,外型類似歐洲中古的城堡,其通道上方的橫額,寫的是回教最著名的信條:「阿拉是唯一的神。穆罕默德是神的信使。」我在上面,幫大家將「阿拉」及「穆罕默德」的字樣圈了出來。而其下方的印信,則屬於1453年攻下君士坦丁堡的有名蘇丹Mehmed
II。通道靠第二道庭園這端的天花板上,有巴洛克式的美麗裝飾。
第二道庭園還保留了不少皇宮原來的建築物,比較醒目的是右手邊靠圍牆的一排大煙囪,那是皇宮的廚房,每天必須準備上千人的餐飲。據說準備給蘇丹的餐飲,必須由廚師自己先嚐,然後由皇室試食官嚐過之後,再呈給蘇丹,以防被下毒。
庭園左前方有一排直角的長廊。而長廊所圍繞的一排有圓頂的房子(Domed
Chambers),則是鄂圖曼帝國的行政中樞,在當地語言被稱為「Divan」,英文則把它翻譯成「Imperial
Council」,是宰相和大臣每天開會議事的地方,因此那一排直角的長廊,就被稱為「Divan Lounge」。Domed
Chambers入口的鏤刻雕飾,極為精緻華麗。蘇丹並不直接參與這個會議,而是隔著一個小窗「垂簾聽政」。在Domed
Chambers的旁邊,有一座西歐式的尖塔,蘇丹「垂簾聽政」的房間,就在此塔的下方。因此,此塔被稱為「Tower
of Justice」。在Domed Chambers和Tower of Justice的後方,是皇室成員住的後宮(Harem),可惜我們並沒有時間進去參觀。
由於要分享的照片數目不少,所以我把第三道和第四道庭園,留待下一篇來介紹。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