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facebook.com/gliding.cloud
西方學者在研究人類色彩知覺發展過程的時候,發覺在幾個基本色彩當中,藍色似乎是最晚成熟的知覺。首先是在十九世紀後期,四度擔任英國首相的William Gladstone,在研究古希臘詩人Homer(荷馬)的兩部史詩 Iliad(伊里亞得)和 Odyssey(奧迪賽)(均大約創作於西元前八百年,也就是西周末年)的時候,發現在這兩部西方文學的經典鉅著裡面,並沒有特定描寫藍色的詞彙。這對主要背景是海岸及海洋的著作來說(更無須提天空了),是一個不尋常的現象。
William Gladstone 的發現,引起了當時一位德國的哲學家和語言學家Lazarus Geiger 的注意,他也開始去搜尋其他西方世界的古代典籍。結果發現除了希臘的古代典籍之外,許多其他西方文化的古代典籍,也有類似的現象。這包括了古猶太文明的〝舊約聖經〞、古印度文明的 〝Rig Veda〞(梨俱吠陀)、古波斯文明的 〝Avasta〞 (拜火教的經典)、甚至包括了晚至西元後五百年的阿拉伯文明的〝可蘭經〞、以及西元後一千年的北歐文明的 〝Icelandic Saga〞(冰島史詩)。
這些資訊,讓我覺得蠻意外的。因為在〝詩經小雅〞裡,有一章題為〝采綠〞,其中的兩句就已經有〝終朝采綠,不盈一匊。……終朝采藍,不盈一襜。〞的描述了。詩經的創作年代,大約是從西元前一千年到西元前六百年,並不會晚於上面所提的幾種西方古代典籍。甚至在創作於西元前三百年的〝荀子〞裡面,還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句子。顯示出當時中國人的色彩詞彙裡,不但已經有〝綠〞和〝藍〞,還有介於兩者之間的〝青〞了。
西方古代典籍裡缺乏特定描寫藍色的詞彙,到底是色彩知覺發展上的問題呢?還是只是語言學上的問題呢?這是一個有趣的課題。
讚啦^^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