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facebook.com/gliding.cloud
(For a rephrase in English, please scroll down)
我一直在和自己辯論:要不要和大家分享都江堰之行?因為這個景點牽涉到工程學的討論,可能對一些朋友會顯得枯燥。不過,最後我還是覺得值得去頌揚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李冰父子的高度智慧。
本興建的主要目的是軍事運輸,灌溉只是次要目的。但是興建之後,反而灌溉成為它的主要功能。它的主要成就,是在引岷江水灌溉廣大的成都平原,但是不讓被灌溉的地區遭受岷江的水患。而它的傑出點,在於只對地形地貌做了小量的修飾,遠小過興建大壩。而且讓它的水利功能不斷地持續了兩千年,卻遠超過現代大壩的壽命,甚至還讓後代得以將灌溉的農田面積,不斷地擴張到超過原來的十倍。
我在這裡借著一張空照圖,來標示都江堰的三個主要結構。並附了幾張這三個結構的照片,來輔助說明都江堰的原理。在下方一張標題為〝寶瓶口〞的照片的左手方,李冰父子將岩壁鑿開一個洞,使岷江部份的水可以流至須要灌溉的農田。這個新河道,稱為〝內江〞;而這個開口,則稱為〝寶瓶口〞。原來的岷江河道並無被改變,稱為外江。由於寶瓶口大小的限制,使寶瓶口前方的水位會於洪水期上昇,而使過多的水會溢過內、外江之間的低矮隔土,而回到照片右側之外的外江。而且大水期內江水裡的部分泥沙,會因為寶瓶口右前方的漩渦攪動,而隨著溢流回到外江。
都江堰最巧妙的結構,是次一張照片裡的〝魚嘴〞。它位於寶瓶口的上游,原來
是用一些非永久性的材料(如竹籠和石塊)築成,須要定期更換。清朝之後,才逐漸改成永久性的材料(如混凝土)。不過它的造型和功能,並沒有重大的改變。它的主要功能,是把岷江的水分開成內江和外江,而它的形狀是經過巧妙的設計。當水位越高時,分流到內江的百分比就越小。
唐朝時在魚嘴與寶瓶口之間,利用再次一張照片裡凸出山壁在內江急流期所造成的迴流,又增加了一段可以溢流和排沙的內外江低矮間隔,稱為〝飛沙堰〞。
就這樣,由三個毫不起眼的結構,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組成,都江堰兩千年如一日地灌溉著成都平原的萬頃良田,並同時保護它們免於水患。
Casual Notes on the Trip to 四川 and 湖南, part 4
The tourist attraction for this part is a hydraulic engineering feast near Chengdu city, the Dujiangyan Irrigation System, which was constructed in 256 BC and remains functional up to this day, providing both irrigation and the protection against flood for over 2000 square miles of crop field. Furthermore, this irrigation system imposed only a minor alteration to the landscape, notably without using a dam structure until one was added about 30 years ago.
迪生兄,
ReplyDeleteMany thanks for your summary and photos. Yes, I saw 二王廟. The scenery of the
dam area is also very appealing.
明良上
我是學文科的 雖從科技史上知道都江堰很偉大 迄今仍有貢獻 。 可是我站在那橫越的橋上張望 只覺得很簡單 即使對照文字說明 還是不懂 。 你寫的圖文對照 讓我更明白了!
ReplyDelete多謝你的鼓勵!
Delete忘記說: 感謝分享 寫得很認真~~~
ReplyDelete我是在台灣出生的四川人,父母親的籍貫都是四川灌縣,現在稱都江堰,看了這篇文章和照片,感覺好溫馨哦!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