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Me

My photo
歡迎來信 dskuo77@gmail.com

Sunday, December 1, 2013

川、湘之行隨筆之五 : 黃龍 — 當碳酸鈣和水相遇的時候 (上)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至下列網頁按〝like以後就可以較快得知此部落格的新動態 謝謝!
https://www.facebook.com/gliding.cloud


(For a brief description in English, please scroll down.)
 
       老實說,我們去黃龍景區的季節,並不是很好。(我事前並不知道。) 那兒的枯水期是從二月到五月,而我們是五月中到那兒。不過從幾個已經有水的池子,就足夠推斷出那兒盛水期的豔麗。





      當我初見黃龍美景的時候,心中充滿了興奮、驚歎、和悸動。但是不久之後,
另外一種思緒空間就跟著浮現—它忙著問道:這樣的美景是如何形成的呢

      〝碳酸鈣是許多主要岩石成分當中,少數容易溶於水又結晶析出的。所以當碳酸鈣和水相遇的時候,經常會帶來驚喜。岩石碳酸鈣的主要來源,是像珊瑚或有孔蟲之類的海洋生物。當岩石周圍水中的碳酸鈣濃度遠低於飽和濃度時,碳酸鈣岩石 (又稱石灰岩) 就會被水溶解。長時間下來,就形成融洞、石林等景觀。 反之,當水中的碳酸鈣濃度超過飽和濃度時,碳酸鈣就會結晶析出,而形成石筍的景觀。而當結晶的地點碰巧是緩斜坡時,黃龍景觀就誕生了。






 
     不過這只回答了問題的一半,剩下來的問題之中包括了〝為什麼水中的碳酸鈣濃度,會超過飽和濃度呢?〞答案是因為碳酸鈣的飽和濃度會隨著一些因素而高低起伏,這些因素包括了溫度和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所以即使碳酸鈣水溶液在一天某個時辰是不飽和的,到了另外一個時辰,會因為溫度的起伏和樹木光合作用的強弱 (影響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 ,而變成過飽和,因而開始結晶析出。大部分旅遊的書,對這些成因都簡單帶過,只是籠統地稱它為〝鈣華現象〞。

       其實類似黃龍的鈣華景觀,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有。而黃龍的特點,在於 (1) 鈣華的坡段特別長,大約有 3.7 公里,形成了千百個鈣華池。 (2) 黃龍的鈣華景觀,被周圍的環境與植被,密切地影響和美化。




 

     黃龍的鈣華地段,高度大約在 3500 公尺到 4000公尺之間,所以探索這一地區的
高山植物,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可惜的是我們那一團的團員,除了我之外都是〝趕路主義者〞。為了不耽誤別人,我也只好忙著趕路,觀察植物的奢侈只能偶而為之。不過,還是看到了高山杜鵑、女蘿 (松蘿)、柳樹、和其它幾種物。其中女蘿似乎比我在美國北加州所見的女蘿來得細緻一些。 這令我中國古典詩詞裡的女蘿:

詩經 小雅: 蔦與女蘿,施于松柏。〞

楚辭 九歌: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戴女蘿。〞

古詩 十九首: 冉冉孤生竹,結根泰山阿。 與君為新婚,菟絲附女蘿。〞

李白 《古意》: 君爲女蘿草,妾作兔絲花。〞

附記: 由於右方 Archive 只能列出最近一百篇文章,所以我把其他的三十多篇文章的標題及連結列在一個稱為「文章列表的第二頁」的網頁上。如果您有興趣瀏覽那三十多篇文章,歡迎點選下方的連結。

文章列表的第二頁  http://dison-kuo.blogspot.com/2013/12/more-articles.html




 

Casual Notes on the Trip to 四川 and 湖南, part 6-A

       A few hundred miles north to Chengdu and in a mountainous areas between 3500 to 4000 meters high lies a gentle slope upon which the crystallization of calcium carbonate from super-saturated solution forms numerous ponds and cataracts. Moreover, the light reflection from the pristinely clear pond water and from the surrounding vegetations adds gorgeous coloration to this wonderful scene. The site has been qualified as a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 It is called “Huang-Long” in Chinese, which means “Yellow Dragon”, alluding to the vanilla color of the calcification on the long slop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